凤凰山上“绿”变“金”
(资料图片)
——贵州首张生态茶园林业碳票诞生的背后
立夏过后,蒙蒙细雨浸润着乌蒙利民生态茶场连绵茶山,洁白云岚飘过青翠茶园,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乌蒙利民生态茶场位于织金县凤凰山。曾经,这里的村民过着苦日子,不少人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如今,村民们依靠茶叶种植,荒山变青山,青山成“金山”,生态产业路越走越宽,满山青绿铺就出凤凰山的美好前景。
2022年6月14日,乌蒙利民生态茶场所属的织金县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得了贵州首张茶园林业碳票,抓住了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当前,织金正在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经济活动绿色化生态化,推动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凤凰涅槃——
贫瘠大山,焕发生机
昔日,山荒水浊、杂木从生;今日,新绿满山、移步皆景。
凤凰山,海拔1800多米,山间植被茂密,堪称织金“县城之肺”。很难想象,这里过去却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严重时期水土流失面积达1580.49公顷,一场山火更是导致山间植被燃烧殆尽。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常年来荒草萋萋,土地贫瘠,成了当地群众心中的“痛”。
如何整治凤凰山之痛?“2012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一手抓水土治理恢复生态,一手抓绿色产业发展经济,一步一步努力让凤凰山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织金县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江河告诉记者。
置身乌蒙利民生态茶场,沿着一垄垄茶树间的小路前行,连绵起伏的山峦与苍翠碧绿的茶园交织,美不胜收。
好风景得益于茶场生态发展,逐步向周围闲置山地、林地扩展,发展茶产业的同时,也实现了护山、护林促民富。如今,该区域林草覆盖率从46.67%增加到86.7%,该茶园成为毕节市唯一的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
过去,凤凰山“守着荒山要饭吃”,被清贫的阴霾笼罩。如今,当地群众走上了以茶产业为引擎的绿色发展路,凤凰山终于“凤凰涅槃”,闯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也愈加清晰。
产业振兴——
辛勤耕耘,茶香万里
昔日,荒山僻壤、产业匮乏;今日,勤劳致富、茶香万里。
蔡靖,土生土长的织金人。2006年开始外出务工,积攒了第一桶金,从小喝着家乡茶长大的他,因一份乡情渴望归来。
守着荒山致富难,找对路子才能谋发展。2012年,蔡靖从黔西南州兴义市回乡创业,投资3000万元,注册成立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凤凰山流转闲置土地和荒坡5700多亩,开始种植高山生态茶。
回想创业之旅,蔡靖说:“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可观。在荒山上种植茶叶,不仅可以收获一片绿,还能带动老百姓走出一条致富路子。”
有了产业,就有了发展的底气。历经11年,乌蒙利民生态茶场种植面积从1000亩增长到8000亩,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茶叶种植3.4万亩,实现了荒山因茶而美、百姓依茶而富的良好局面。
家住双堰街道花红社区的胡德敏,在乌蒙利民生态茶场已经务工5年多了。“公司包吃住,采茶时节平均一天可采3斤茶青,闲暇时节参与茶场管护,家里还养了三头猪、两头牛,一年能挣上近十万元。”如今,胡德敏家里修起了二层小楼,置办了新家具,孩子在县城读初中,丈夫在城里务工并照顾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生态价值实现——
“碳票”变“钞票”,拓宽发展路
昔日,深藏大山人未识;今天,产业兴起声名扬。
走进乌蒙利民生态茶场制茶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工“黄金芽”,悠悠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试种‘黄金芽’的前几年,养在深闺人未识,丰产期外销仅8000余斤。2017年,贵州首个绿茶体验中心在浙江安吉白茶城落地运营,凭借高颜值+高品质,‘黄金芽’很快就收获了当地很多粉丝的喜爱。”蔡靖回忆说。
至此,“黄金芽”打开了浙南、浙北市场,一年远销干茶20余吨。
今年清明节前,茶场8000多亩“黄金芽”进入丰产期,每天可制茶4000余斤销往浙江,营业额达到200万元以上。
2022年6月14日,根据《毕节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得了由毕节市林业局颁发的毕节市林业碳票,编号为NO:0000004,这是贵州省颁发的首张茶园林业碳票。这张碳票涉及茶园面积5773亩,辐射带动10个乡镇21个村发展茶叶种植,核定碳减排量6774.46吨。
蔡靖说,公司将积极参与碳票存储、交易、融资等,推动碳票变现,让“碳票”真正变成“钞票”,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凤凰山上“绿”变“金”。以林业碳票为代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让织金这张茶园林业碳票成为贵州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为当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产业结构及空间格局增添了新活力。
雨后乡村美如画
5月7日,雨后的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云雾缭绕,山峦、水库、公路与散落在林间的民居交相辉映,美若画卷。近年来,岑巩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实施水资源生态修复、河道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人一山一辈子
——记护山育林45载的七旬老人王华文
“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曾经是毕节市大方县穿岩社区生态恶劣、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
当地72岁老人王华文,从义务种树到和村委会签订合同承包山林,从5亩荒山到今日的655亩森林,在这里,他守了45年。
如今,王华文已步入古稀之年,他守护的坡头森林成为大方县最大的一片生态林。在他的带动下,穿岩村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昔日的荒坡沙沟,渐渐变成青山绿洲。
从1978到2023
他把时间献给种树
在坡头山脚,王华文的小儿子安松渠指着前方一条隐蔽在树林中的一条小道说,“从这里往上爬半个小时左右,就到我家了。”记者跟着安松渠的脚步,顺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在接近山顶的位置,终于见到了王华文老人。
初见老人时,他手里拿着一柄长长的弯镰刚巡山回来,常年在山上劳作,让他皮肤黝黑。头发虽已花白,但他仍像40多年前的那个青壮年一般,大步流星地穿行在山林间。
“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后来遭到大肆砍伐,再后来大自然开始报复,一遇到汛期就会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惨痛的教训历历在目,跟随着王华文的回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78年。
这一年,27岁的王华文把家从山脚搬到了山上。
刚开始,王华文一边在村里当代课教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上山种树,并义务承担着看山护林的任务。后来,他索性放弃转正公办教师的机会,在坡头山上筑起土坯茅草房,专心种树看林。
“起初不懂技术,辛苦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高。我就经常跑去县林业部门请教专家。在专家指导下,慢慢摸索出种树的经验。”
种树、修树、医树……王华文说,不同的树要用不同的方法,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也成了“树专家”。
从27到72
他把人生献给了大山
从青年到暮年,王华文每天都是清晨6点钟起床,吃点早餐喝点开水后,就拿起弯镰,带点干粮出门,直到日落才归。
“每天都要去,已经成了习惯,饿了就啃点干粮、累了就在树下歇一会儿。我山上这些树高得很,树叶密得很,晒不到也淋不到。”说着说着,老人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自从进了这片树林,时间仿佛消失了,在树下,聆听鸟叫声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闻一闻草木的香气,他仿佛回到了刚开始种树的岁月。
眼看树林越长越盛,有些人看中这片森林,愿意花高价购买,而王华文的回答永远只有三个字——“舍不得。”
回忆起40多年来的种树经历,老人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从搬到山林至今,他用两条腿一遍遍丈量着坡头的沟沟坎坎,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双脚皴裂了一次又一次……王华文大半辈子与青山为伴,在这里书写着自己的“绿意人生”。
几十年的往事,现在讲起来轻描淡写,但山上苍翠挺拔的树木和老人布满老茧的双手,却道出了背后无数的艰辛和汗水。
从5到655
他赋予大山新的生命力
从青丝到白发,从荒山到绿林,王华文40余年植树造林,把当年的5亩山林扩大到今天的655亩。
20世纪80年代,因过度开垦,穿岩村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18.6%,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大幅下降,当地百姓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垦”的恶性循环。
在王华文的带动下,穿岩村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2000年,随着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穿岩村一跃成为大方县生态建设试点之一。村民们扛着锄头上了山,在成片的荒山秃岭上种下了充满希望的生态林。
2019年,穿岩村改为穿岩社区。如今,该社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18.6%提高到2022年的72.4%,爱林护林也成为全体居民的共识,昔日水土流失的重灾区,早已换了生机勃发的“新颜”。
满目青山夕照明,伏枥仍存万里心。“我还要种,只要走得动,就要种下去!”平淡的话语中,是一位七旬老人的耿直与坚韧。
贵州地热能项目入围全国“地热+”典型示范项目
近日,全国“地热能行业发展推动人物与‘地热+’助力‘碳中和’典型示范项目”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由贵州浅层地温能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的“贵州省地质科技园建设项目浅层地温能中央空调系统工程项目”,入围全国20个“地热+”典型示范项目。
本次评选由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共同主办,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20个示范项目。
目前,浅层地热能作为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节能环保、降耗降碳的友好型能源,已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力。
此次“贵州省地质科技园建设项目浅层地温能中央空调系统工程项目”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石林西路北侧,是西南唯一、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浅层地热能应用示范项目,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地埋管换热系统、空调主机安装系统和空调末端安装系统。项目从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经过近7年持续稳定运行,其节能效果及产生的经济环境效益十分显著,相比常规能源的空调系统每年节能60%,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约200余万元。
此次该项目入围,对我省进一步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产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贵州地热能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
贵阳市税务局多举措推动节约型机关创建
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税务局从“光盘行动”“绿色办公”、节能减耗、垃圾分类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2022年荣获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授予的“节约型机关”称号。
践行“光盘行动”,厉行勤俭节约。完善机关食堂内控机制,加强采购、保管、配菜、使用等环节管理,杜绝不文明就餐行为的发生,有力促进了“节约型食堂”建设。
推进“绿色办公”,倡导节约环保。持续提升信息化办公水平,提倡纸张双面打印、文件袋多次使用、以添加墨粉代替更换墨盒等行为,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加强“节能减耗”,紧扣绿色低碳。机关服务中心专门设置能源资源管理岗位,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的管理,坚决完成能源资源消耗年度考核指标。通过提倡“拼车”公务出行,避免分散使用车辆,推行“一车一卡”加油制度,切实降低公务用车油耗。
推行“垃圾分类”,筑牢生态理念。建立明确垃圾分类宣传员、督导员岗位,采取设置分类垃圾桶投放点、指定专业公司回收食堂厨余垃圾等系列措施,引导全局干部职工自觉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修文洒坪镇计划新建5公里污水管网
修文县洒坪镇大力推动农村污水治理,改善村居生活,提升全镇水环境质量,2016年至2023年,该镇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量600吨,新增小型污水处理设施5个,新增污水管网50余公里,覆盖5个行政村。
洒坪镇按照共谋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农村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摸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现有农村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现状。同时推进分类整治,优先治理人口集中区域,做好分散户污水处理和户厕改造的有效衔接。
针对即将实施的污水处理项目结合实际进行调整,主要侧重于原有设施的提标升级或新建,切实提高污水设施处理能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洒坪镇一方面通过争取资金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自发参与到排水沟、污水沟以及自家圈舍开展无死角疏通、清扫,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洒坪镇目前已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用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管网,计划今年投入资金70万元建设管网5公里,覆盖群众500余人。
【“两山”转化“优等生”】
“酒香赤水”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
【编者按】
2017年至今,贵州先后有6个地区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8个地区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本报特别推出“‘两山’转化‘优等生’”栏目,聚焦这些“优等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等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感言。
【“优等生”简介】
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位于仁怀市茅台镇赤水河畔,区域面积15.03平方公里,我国酱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贵州茅台酒就产自此地。
近年来,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清洁化、多循环、低排放”生产模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区环境治理,建设废水处理站、垃圾处理场、废气废水在线监测系统、新老厂区污水综合治理管网等。
同时,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赤水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色,打造集种植、酿造、商贸、文旅于一体的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链条。
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坚持做强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实现金山银山转化的同时,保护修复了绿水青山,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转化模式的实践之路。
【“优等生”感言】
我以建设“生态茅台”为中心目标,大力实施增水、提气、固土、护微、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五大专项工程”,不断厚植发展绿色基底,实现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王瑶 金秋时 胡攀学 谢敏敏 徐海 陈玲
编辑 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