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找“搭子”:一种轻资产友谊
2023-06-02 19:50:26 澎湃新闻

据说,现在年轻人开始热衷找“搭子”了。所谓“搭子”,就是主打一个细节领域的精准社交,彼此未必是朋友,只是共同参与某一件事,比如“饭搭子”“游戏搭子”“旅游搭子”“健身搭子”“考研搭子”等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生活里有“搭子”,68.9%的受访青年认为找“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

说实话,70%多的青年有“搭子”,这个比例有点高,当然这可能也和样本量不够大有关。毫无疑问的是,“搭子”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资料图片)

“搭子”,名字中就透着一种随意感。这其实是一种轻资产型友谊,彼此没有那么多牵绊,也没有太多情感付出,联系只是那么一点共同爱好,随时断掉也不可惜。说得直白一点,这也是一种工具化的友谊,对彼此的需要很具体,只为了某一件事。

说实话,我也很理解“搭子”的存在,生活在大城市,想要维系一段高浓度的友谊实在太难了。朋友住的距离可能就很远,见一面要穿过大半个城市;工作也很忙,凑一个日子也不容易;朋友结婚了、生孩子了、装修房子了,重心完全偏转,也没多少时间聚聚了;爱好也可能不一致,朋友爱上了飞盘,自己又不喜欢,就找不到共同的乐子了。

这么一看,“搭子”才是性价比之选。所谓“可语与人无二三”,能说知心话的朋友其实也就那么两三个。但“搭子”却是流水的,人们只要发个帖,就不难找到下一位。

我也是这样,我现在常常见面的也是几位剧本杀搭子。大家也就是玩剧本的时候相聚,在剧本中甚至扮演过兄弟、父子、恋人,但平时一句话都不会多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我的朋友都不爱玩呢?

找“搭子”看似潇洒、随意,充满着一种属于年轻的浪漫、自由,但其实也透着深层次的无奈:我们还是害怕孤独,也终究需要陪伴,我们无法摆脱这种潜藏最深也是最顽固的心理诉求。

仔细想想,吃饭、健身、游戏等等,哪一个不能自己一个人做呢?为什么一定要找个“搭子”?就好像学生时代的我们,连上厕所都要结伴去。这大概就是人类的宿命,作为社会化动物,“一个人”似乎不符合我们的DNA设计,总有一种让人难以言说的凄凉感,似乎这不是一种正常状态。

这也让我想到了古代一个著名找“搭子”行为,苏轼写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自己睡不着想走走,但“念无与为乐者”,就去找张怀民,还好他没睡,于是两个人一起尬走。但试想,这篇短文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找“搭子”的细节,它还会这么有意思吗?或许正因为有“闲人两位”,才让这么一个空明月夜有一种格外的温暖。

所以“搭子”的出现,可能也是个好事吧,毕竟人们可以更轻松地获得陪伴。不过,轻资产型友谊固然获取方便,但重资产型或许也会带来一种绝然不同的体验。

再以苏轼为例,他在老家有一位朋友叫巢谷,自小便相识。后来苏轼被贬海南,七十多岁的巢谷不远万里要去探望他,一路颠沛流离。中途在梅州遇到苏辙,苏辙劝他别去了,他执意要往,最终病死在渡海前夕。

我要是苏轼,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暴风哭泣,一生有这么一位朋友,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价值?所以,找“搭子”的年轻人,如果遇到志趣相投的,也不妨真心地交个朋友吧。陪伴固然已经很好了,但真正的灵魂激荡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人生在世,应当用心追求并好好地感受一次。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