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旅行。
2023-06-19 17:01:35 互联网


(资料图)

文字 |「誰最中國」

封圖、首圖|「@廖俊焜」

你觉得旅行是什么?

在网上搜索,它会告诉你,旅行是一种修行,旅行是心灵的阅读,旅行是平淡生活的一次越狱,旅行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换到别人待腻的地方……

一度感觉,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讲有时更接近一种“奖赏”:是当你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或者生活之后,可以交换的一次放松。出去走走,购购物、度个假、旅旅行,更多时候有点“锦上添花”的意味。但,不知道是不是三年疫情的关系,如今很多人对旅行的意义似乎也有了更加深的、新的理解。因为旅行,慢慢变成了一种“需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奖励,而是代表某种生活的必需补给。

它或许并不需要太高深的诠释和解读,就只是去见一见山海,见一见世界,然后再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不一定要逃离、或追求一些什么,而是让生活拥有一丝转机的空间。

尤其当你站在早高峰的地铁上,看着一车厢的人,人挨着人,坐着的,站着的,靠着的,要么低头刷着手机,或干脆闭着眼补睡眠,一张张疲惫不堪的脸……那种需要就变成内心的一个声音:好想出旅行啊。

图 | _借光芒

有一期《圆桌派》,周轶君提到一个说法:世界观的匮乏是由于地理观的匮乏。

她所谓的“地理观”,并不是一个地图上的观念,也不局限于地理知识。而是一个人真的走到一个地方,走过去,知道这里是高原,或是平原,看到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当你身在其中,你对它就是平视的,不会再用一种或高或低、不准确的观念来看它。”因为你知道,它所有的,任何的生活方式也好、价值观也好,都是由它的地理人文决定的。

而旅行,就是建立这种地理观最直接的方式。

图 |imClumsyPanda

曾经关注过一位旅行博主,她说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把世界跑了个遍,旅行是让她很上瘾的事。当别人问她旅行的意义,她会说,“是去远方的路上看到世界的不同”。

一个旅者,在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帆之后,好像比较自然能对很多事情,很多人,很多生活当中的起伏不定,聚散离合,有不同的理解。山河辽阔,从容如常,这是旅行带给旅人的礼物。

平视世界的不同,是既不自大,也不自卑,用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受真实世界的爱与美。

对于艺术,看一万次印刷品,都不如你身临其境站在作品面前,能收获真切的感动;

对于文字,可能读再多的释义,都不如回到文字产生的现场,能明白真正的力量;

对于古老的文明,也只有当你站在那个地方,才能理解为什么是这里,可以产生这样的文明,并且留存至今。或是因为极端的气候,抑或是因为一条河,一座山……但所有的所有,当你站在那里,答案就自然而然出现在那里了。

图 |廖俊焜

我们常常说时空是阻隔,因此而有不理解、不认同,因此而有矛盾、有战争,那么旅行或许就是一种化解的办法。一切曾经流逝的,如今凝结的,正在发生的;或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还是这里的,那里的……看过世界后,更能从容放下偏见,得到平视世界、纯粹去爱的眼光。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句话被认作是人生的三重境界。但或许,这三组词也可以有另外一种排序方式的解释——先去见世界,去遇见不一样的人,反过来,再认识真正的、内在的自己。

图 |廖俊焜

朋友前阵子辞职开始旅行,从东南到西南,从南到北,她并不执着去什么景点,打卡什么必去之地。她的旅行就是一天自自然然醒来,带上相机去大街小巷转,碰到愿意跟她交流的当地人也不介意随时暂停脚步,聊上半天。有一回,她在路上碰到一个年纪很大骑行的大爷,大爷跟他说自己退休之后开始骑行,已经绕着边境线走了大半个中国了。

再比如,蔡澜在一个节目里说到自己喜欢旅行,喜欢看人家怎么过活。有一回,他在西班牙伊比萨岛,看到一个老头在钓鱼,那个岛上有很多退休的嬉皮士。蔡澜发现这边的鱼很小,反而另外一边的鱼大得不得了,就跟老嬉皮说,那边的鱼大,为什么在这里钓。老头看着他说,“先生,我钓的是早餐啦”。

在旅行当中,相遇就像一面面镜子,看见别人的时候,其实也照看自己。

图 |廖俊焜

拉丁语里,旅行(trepalium)意为“苦难的工具”,它是有苦行的意味的。因为古代的旅者多为被迫上路的人,军人、商人、传教士等等。

真正需要旅行的人,其实要的也不是类似“观光度假式”的舒服,而是一种“不舒服”。把自己从已经熟悉到不能更熟悉的环境,扔到陌生的环境当中。它似乎是一种“打破”,但也正因为打破,另一部分崭新也同时被开启。

因为在有意识的不舒服中,人的感官被无限打开,内在的潜能渐次激发。旅行的风景反而成了次要,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内在的风景。

有时候想,一个人旅行时的状态,如果得以维持下去,或许生命会呈现不同的样貌。

那种自由的、无所顾忌的、不那么在意失败、不停尝试去接受新的风景的态度,或许也是另外一种让人获得自由、获得自我实现的方法。

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

图 |imClumsyPanda

埃隆·马斯克在一次演讲里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整个旅途本身。所以我们要去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我的目标是,去做对世界有用的事情,试着最大化地让未来变得更好,你能有值得期待的东西,让未来变得激动人心,每天早晨醒来你都在期待着这一天,未来激励着你不断前行。”

当你在有限的旅途当中时,你总不愿意将就、拖延,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并不能感觉到快乐的事业上,反过来,如果把人生当作旅行,目标明确,脚步坚定,那么该离开的,该放下的,该奔赴的,该向往的,好像就变得是比较容易看清的问题。

图 | 湃耳

前阵子朋友分享了一则读书笔记,来自凯文·凯利《5000天后的世界》。

他鼓励年轻人出门旅行,甚至认为国家应该为此设立援助资金和机构,“甚至要求每个国民都完成为期两年的旅行任务也不为过。无论男女,也无论是否身体上有残疾,人人都应该在高中毕业后,在18岁之后的两年里拿出专门的时间去旅行。服兵役、做医疗援助、从事教育工作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政府可以拿出专款进行资助,那么这将是一件使所有人受益的事情。”

作者认为,年轻人会因此结交海外友人,并且学会了解和接受不一样的价值观。

到最后,旅行最大的意义,与其说是沿途的风景,不如讲是那些与人相遇的经历,那些看见世界过后认识到的自己,还有因此收获到的理解与爱。而,所谓“风景”反而只是旅行的背景而已。

编辑 | soda

-特别鸣谢摄影师-

imClumsyPanda、廖俊焜

_借光芒、湃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