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间,证监会网站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距离全面推行注册制仅仅过去4个月。证监会选择此时收紧IPO,短期内会产生什么影响?
来源:张力
影响
具体来看,关于IPO、再融资收紧方面,证监会从当前市场形势出发,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作出六项安排。
一、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二、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三、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
四、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审核中将对前次募集资金是否基本使用完毕,前次募集资金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予以重点关注。
五、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
六、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
那么短期来看,这些安排对于IPO市场有什么具体影响?
自A股市场自2019年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开始,新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加。
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2019年新上市公司共计203家,2020年猛增至437家,2021年-2022年分别为524家和428家。截至8月28日,2023年以来新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42家。
而在2018年全年,新上市公司只有105家。
这意味着,即使新股IPO明显减速,年内新上市公司数量依然高于2018、2019年。
与此同时,IPO收紧或将对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位券商人士指出,到去年年底,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就超过5000家了,量到之后,对质有要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在上市门槛的把握上,对于公司的商业化能力、确定性程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另一方面,IPO收紧,或将延长尚未上市企业IPO进程的同时,有助于未来新上市公司实际首发融资规模的提升。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资金量一定的前提下,短期内新增IPO数量越多,资金需要分配给的企业数量越多,每家企业能够分到的资金量越少。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A股市场有425家公司首发IPO,共募集资金5868.28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募资额为13.8亿元。相比2021年,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减少了98家,但募资资金规模实现了441亿元的增长,新股IPO的平均募资额增长明显。
截至2023年8月28日,A股市场有242家公司首发IPO,共募集资金3031.6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的募资额为12.53亿元。
已有前兆
事实上,从上个月开始,市场上就有“IPO全面收紧”的消息传出。
彼时,有人发文称,“IPO全面收紧、吃穿住等行业标的基本劝退(除非行业龙头)、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暂停受理……”
据介绍,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引领技术,但尚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收入的企业上市。该标准对标纳斯达克、港交所18A规则。
截至目前,有40多家企业选择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IPO,其中有20家企业实现上市。另外,还有2家创新药企业采用红筹标准上市,实质上也属于第五套性质的企业。也就是说,一共有22家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这22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家在2023年上市,在2020年~2022年上市的公司数量分别为7家、5家、9家。
可以看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公司数量在今年大幅下滑。
另外,IPO企业审核和注册的速度也在放缓。
今年7月以及8月1日至今,分别有25家、22家公司接受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审核,远低于6月的54家,也低于上半年的平均水平33.55家,并且也低于2022年7月的49家。
其中,7月24日至30日一周,仅有4家公司上会,而在7月31日至8月6日的一周,也仅安排了4家公司上会。在此前的三周(7月3日至9日、7月10日至16日、17日至23日),上会企业数量分别为6家、5家、10家。
今年3至5月每月IPO企业注册生效数均在40家以上,而6月和7月均只有29家。
上交所和深交所的IPO公司最新受理消息也停留在2023年6月30日。这意味着,沪深交易所已经有接近两个月没有受理新的IPO申请。
虽然7月和8月是IPO申报的淡季,但在去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也是受理了2家、5家。
北交所在今年7月受理了一家公司的IPO申请,8月受理了两家,同样也是出现了下滑。
记者 吴鸣洲
版式 佘诗婕
编辑 褚念颖
1
2
3
4
IPO日报是《国际金融报》旗下新媒体,对平台刊载内容享有著作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