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青岛市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全市“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助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服务有温度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青岛自贸片区开展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凭“药食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进口药食同源商品,免于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提升了通关速度,每年将为企业节省资金约10%。省内率先取消房地产开发资质公示环节,企业拿证时间平均压缩60%。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国率先上线“总分公司集群变更登记”服务,凡是青岛注册的法人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办理分公司统一事项变更登记的,只要一次填报,一人被授权签章,即可全部办理,真正实现了服务“减环节”,审批“加速度”。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构建农业行政审批“六个零”模式(受理零推诿、事项零积压、审批零感觉、质量零差错、过程零跑腿、结果零投诉),事项办理时间平均压缩率达85%以上,95%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市水务管理局将行政审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1-3个工作日,水行政审批网上办理率、“最多跑一次”和“零跑腿”事项数量均达到100%。市商务局持续开展“局长进大厅”“处长进大厅”和“新入职人员进大厅”活动,零距离了解市场主体急难愁盼,打造“惠民安商”服务品牌。高新区全省首创“承诺即开工”审批模式,推行市政公用“十二事合一”集成办理,建立“首席审批服务代表”制度,努力打造审批流程最简、审批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政务服务环境。
执法有精度
市公安局印发“首违轻微不罚”事项清单和执法指引,“首违轻微不罚”事项由6项增加至20项,已对117个市场主体不予行政处罚。市人社局推广农民工“欠薪维权二维码”安全帽,采用“便捷粘贴”的形式将二维码粘贴于农民工安全帽。全市二维码农民工安全帽覆盖率达到96.9%、工地覆盖率达到98.6%。市应急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旅局创新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减少“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比例、频次或免于抽查,让企业收获信用红利。市交通局创新执法计划专家审查制度,定期邀请专家对港口、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年度执法计划进行评审。市园林局依托“青岛市园林绿化工程市场监管与信用综合信息平台”,通过企业自行提报业绩信息,线上“不见面”检查,对企业提报材料进行审核,对企业进行信用评定。市生态环境局对5000余家企业优先使用非现场执法,“不见面”零打扰,累计减少上门检查42%,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34个,正面清单企业扩大至2000家以上。市体育局探索采用“无人机+监管”的模式,打造治理潜水智能巡查系统。市卫健委为“白名单”企业配备职业卫生健康专员,组成专业执法团队,为企业良性运行保驾护航。
监督有力度
市司法局创新“张榜挂帅”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部署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10项试点改革任务。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重复检查、随意检查、检查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出台《青岛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办法(试行)》,对涉企行政检查进行全面规范。与市工商联、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建立线索移送“绿色通道”、行政执法监测、联席会议和联合调研等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四项制度”,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助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接市政府热线办,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联动,打造信息化数据分析平台,扩充监督线索,把握监督重点。发挥“十百千万”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作用,开展“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政执法监督和2023年上半年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活动。全省首创常态化开展行政执法“双十佳”选树比武机制,搭建“比学赶超”竞技平台。2021年以来,市司法局对重点民生领域开展专项监督18次,指导28个领域制定不罚、轻罚清单,累计办理不罚、轻罚案件9.1万件,减免罚款2.35亿元。青岛市4个执法单位和11名执法人员获评国家、省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数量居全省首位。